一、组织成员
1中心主任:王锋
2中心副主任:曹惠民
3秘书长:王俐
4中心研究人员: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职称 |
专业 |
所属研究方向 |
李长贵 |
57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员 |
应急管理 |
遥感和GIS应用 |
宋迎法 |
59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行政管理 |
互联网政治与行政、数字政府 |
王锋 |
49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行政管理 |
智慧社会治理 |
张长立 |
59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
赵立雨 |
46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行政管理 |
公共政策分析 |
陈朋朋 |
39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联网、大数据建模 |
曹惠民 |
43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行政管理 |
地方政府治理、地方绩效管理 |
丛占修 |
47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政治学 |
政治哲学、伦理学 |
王培俊 |
36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土地资源管理 |
土地复垦及可持续利用 |
杨俊 |
35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土地资源管理 |
土地利用与政策 |
张灿 |
36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马克思主义 |
科技伦理与科技哲学 |
张彦华 |
39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行政管理 |
网络社会治理、网络舆情治理 |
闫世勇 |
40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InSAR技术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环境与灾害遥感 |
李桂娥 |
32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土地资源管理 |
遥感和GIS应用、社会计算 |
王俐 |
33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行政管理 |
数字治理 |
王超 |
34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行政管理 |
数据治理、大数据与公共安全 |
余孝东 |
32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政治学 |
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 |
刘玮 |
31 |
博士研究生 |
|
行政管理 |
数字治理 |
张兆庭 |
28 |
博士研究生 |
|
行政管理 |
智慧政府 |
孙海军 |
37 |
博士研究生 |
|
行政管理 |
数字政府 |
崔小燕 |
37 |
博士研究生 |
|
行政管理 |
网络空间治理 |
二、研究方向、特色和主要任务
1中心定位
大数据与智慧治理研究中心是welcome皇冠地址从事大数据与智慧治理研究的重要院级平台,针对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及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域开展研究,通过整合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为江苏省、淮海经济区以及全国智慧城市发展与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发挥积极作用。研究中心在学校高度重视、高度支持的情况下组织多方力量建设成立,依托welcome皇冠地址(应急管理学院),以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大数据管理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为基础,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为政府和社会提供高效优质、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发挥研究平台在智慧城市科学研究、政策解析、建设规划、解决方案、绩效评估、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2研究方向
根据中心定位,主要设三个研究方向:
(1)智慧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
(2)智慧场景的运营管理
(3)智慧社会治理的绩效评价
3研究特色
该平台将是淮海经济区所建立的第一所以智慧治理为主要特色的校级科研平台,它将充分整合矿大welcome皇冠地址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建设方面所积累的学科优势以及与welcome皇冠地址环测学院、中国移动等单位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开展以“智慧治理”为主题的特色研究,这也是我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新趋势,将成为平台未来发展最重要的特色。
(1)注重研究的理论性。平台能够综合多领域研究成果及多种外部资源的优势,拓展智慧社会治理中理论研究的切入角度,丰富智慧城市及智慧社会的相关理论基础,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支撑。
(2)注重研究的学术性。基于智慧社会的相关理论框架,突出智慧社会和智慧城市的研究方面的学术建构,进一步深化数字时代背景下智慧治理的相关研究,分析智慧社会的运行和治理机制,为智慧治理的实践推进提出策略建议,并最终形成学术成果。
(3)注重研究方法及手段的交叉性。依托平台整合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公共管理、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从多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创新智慧社会治理研究思路,推动“智慧治理”研究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为城市治理提供多领域抓手。
4主要任务
(1)夯实理论基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通过平台对多方研究基础及外部数据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多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及智慧社会的相关理论研究,丰富“智慧治理”的相关理论,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2)提升科研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以智慧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化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深入分析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治理机制,转化为学术成果产出。同时平台参与学院的学科规划和建设,共建“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科,充分发挥对主流学科的支持作用,促进学院学科整体建设的质量。
(3)推动研究落地,服务地方治理实践。根据相关理论依据和学术成果,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的治理机制,深化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治理思考,服务地方政府智慧治理工作实践,为现代社会治理实践提供智慧治理的“改造思路”,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和智慧化。